基于重要体验的开放课堂教学

English version

知识引擎一文所说,重要体验是知识的来源。我们认知的一切来自于重要体验。重要体验是对人生有建设性意义可以让你与过去的你有些不同的体验,能增加你对事物的理解的体验。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应该在教学中也会带来突破性的变化。最近尝试着做了一次基于重要体验的开放课堂组织方式。虽然是第一次尝试,感觉这样的基于重要体验的上课方式,有很多的优越性,可以说直达学习和教学的本质。

这是给厦门五齐学校上的一次在线课。主题就是按照这个知识包(我在中学里的成长)里的知识点一条条的讨论大家的体验。每条的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因为五齐学校的学生是所谓的“农民工”,就是一般中学文凭,从农村到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非常渴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用一辈子在辛苦的流水线上做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所以觉得选取我在中学里的成长这个知识包对他们应该算是比较合适的。(当然比较高阶段的课就可以讲我在大学里的成长的知识包了)

因为知识包里前面几条都是爬山的体验,所以大家一开始讨论爬山的体验比较多。课堂讨论给我的感觉,有这么多的人共同上课,每个人说出点真实的体验,很容易就可以把对某一个领域比如爬山的体验说的很全面。他们甚至帮助我回忆起了更多的中学时爬山时的体验。比如如下学生分享的爬山体验:

  • 在山上,思维会得很清晰
  • 我喜欢在那清新中读书,思考,做计划
  • 我也喜欢到山里去,那里有土的气息,自然的气息
  • 山上的空气是最好的,心情也会是最好的
  • 我感觉没有烦恼,很轻松,有种想飞的感觉
  • 我喜欢爬山;感觉 在山顶俯视风景很美!心情就豁然开朗
  • 第一次爬到山顶的心情,真的很不一样
  • 虽然爬到山顶很累,但是在山顶看到那么多在山下没看不到的风景的时候,觉得很值得
  • 有一览重山小的感觉
  • 我记得爬北辰山的时候,很累很累,真的很想放弃。可是到了山顶后,所有的疲累早就抛到脑后了
  • 当我爬上山的最高峰顶很累,但是当看到我眼下的风景时,觉得都在我的脚下,我却很开心
  • 站在山的最顶端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
  • 我觉得爬山的过程,就和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上努力的过程一样,虽然辛苦,可是到 了就高峰顶时,就很开心,就像我们所努力的有所回报了一样的。
  • 一个人去可以静静享受
  • 一个人爬山很孤寂,也会怕,和朋友一起爬可以说话
  • 生命在与运动…朋友越多越好
  •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一个人去爬山
  • 是不同的感觉,有想一个人上山的时候,也有和朋友一起的时候。一个人上山,只感受着自己的感受,很纯粹的。和朋友一起,热热闹闹的,相互在爬不动的时候鼓励。
  • 但是会找相对低一点的山,为自己的体能考虑,因为在爬山的时候,思绪乱飞,很适合调整情绪及思绪

他们都有这些体验,让人感觉很欣慰。但是在面对人生和社会时就没有面对大山或者自然的时候那么清晰了,会有不少的困惑。但是学生们如果能把爬山的体验带入面对社会的思考中去,学会反思比较和分析,确认自己重要的感受,确认自己更喜欢什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面对社会的态度。(其实如果学生不是在他们正从童年时期到成人时期过渡的时候被学校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他们会及时的去专注于他们真正的成长上。我想,那样他们会把自己在童年的那种仍然记忆犹新的快乐–主要是在自然界中的快乐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带到他们面对成人社会时必须思考的许多问题中去,从而建立其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当他们有很长的时间不能够去思考这些时,他们也就习惯了这样不思考的方式。而童年的那中快乐的记忆也会慢慢的变得不是那么清晰了。再晚一点,到了30岁以后,要再补上这门课,就非常困难了。)这点,这第一次上课没有更多的去挖掘这点,是以后可以强调的部分。

这里是该次上课的课后总结,附件里有上课讨论记录。

这第一次基于重要体验的开放课堂教学,给我的认识是:

  • 基于重要体验的课堂有简单的课堂流程,易于操作,易于实施。在网上在线方式即可。
  • 基于重要体验的课堂让老师也必须回到“老师”的本质意义,即老师必须有这方面的体验才成为老师。
  • 课堂要求老师能够从多角度去挖掘学生的体验,尽量把在一个领域(比如爬山)里的体验都挖掘出来。比如这次给五齐学校的第一次网络课上,我让大家比较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爬山还是和朋友一起爬山。老师的意义应该是在这个领域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老师才可能驾轻就熟的去多角度多层次去帮助学生去挖掘自己的体验,并让大家的体验汇总碰撞。如果没有在该领域丰富的体验,只知道些书本知识,是很难上好基于重要体验的课堂的,至少作为老师的“教”的意义就没有突出出来。
  • 回到体验,使得讨论有了更好的基础。基于体验的讨论承认每个人的平等,承认每个人在体验生活上的平等。即如果我们都能够充分的了解对方的论点背后的体验,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分歧和争论。对方的表述可能很极端,但其背后一定有其切实的体验。很多争论的根源即是忽略了去体察对方的体验,对方为什么这么说。或者说话过于结论性,忽略了自己的知识是如何来的,希望对方能直接接受自己的观点。
  • 讨论是开放式的,而非结论式的。是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学习的过程是explore, experience, express三者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http://www.opensourcelearning.org/?p=57&lang=zh), 知识包也是一种知识的表达,是更为本源更为开放式的表达。这和以文件为中心的知识形式比如博客和维基有很大的不同。博客文章是比较完整的结论性的表达,而知识包是比较本源开放性的表达。所以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包相比于博客或维基等知识形式更适合用来组织这样的开放式课堂。
  • 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通过回忆自己的感受,通过他人在某一个小领域(比如爬山)帮助自己回忆相关体验,获得反思思考的机会。经常参加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培养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会很有好处。比如学生在面对人生和社会时如果有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就很可能把自己在面对自然时的那种体验带入思考,去寻找自己面对人生和社会时应该把持的态度。
  • 现在的课堂都是教授一些书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看就会的东西。很多比较深的东西无法教。基于重要体验的开放课堂教学,有可能去教一些非书面的知识,一些比较深层的东西。而这些是现在的教育所忽略的一个非常大而核心的领域。

这个知识包是临时抽取的一个知识包,也许不是最好的这样的课堂的范例。基于重要体验的开放课堂教学,还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尝试,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该博文包含的知识包:
后注:

感觉写文章还是太花时间了。如果所有的知识都要写成文章或者书才能够分享的话,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所有的知识才可以都表达出来。而且知识本身又是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写成文章和书,中间的那个过程就都看不到了。知识包的分享形式,可以更早的分享知识,并且可以围绕这些知识点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展开多次的讨论(上课,或者网上沙龙),大概有一点象网上合作写书的概念,比如Thinking in Java该书的写作出版过程。知识包的缺陷是比较抽象和个人化。但是通过在每个包后附所有的课堂或沙龙讨论记录,和外部链接的网址,以及评论,可以让抽象化的知识又具体化,生动化。

这样抽象的知识可以抽取出来,又可以回到其具体生动的表现状态
后续:这里是所有的给五齐上的课
此条目发表在实验, selflearning, 使用示例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基于重要体验的开放课堂教学》有一条回应

  1. pimgeek说:

    > 如果所有的知识都要写成文章或者书才能够分享的话,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所有的知识才可以都表达出来。而且知识本身又是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写成文章和书,中间的那个过程就都看不到了。知识包的分享形式,可以更早的分享知识,并且可以围绕这些知识点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展开多次的讨论……

    特别赞同,我也要模仿这种实践方法!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六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