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瑟谷学校

English Version

我们的百草园

我长大的地方是个风景区。如果你有本稍大点的全国风景区手册,应该可以找到我们这个地方。一条河流就从我们家后面蜿蜒流过。这条河流在我们这一段极富变化,上游有极深的水库,水库下来就是一片石头浅滩,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在这里摸蟹抓鱼。我哥和他们一些年纪较大的可以用手抓鱼,我们这些年纪小的却没有人会了。哥曾带着我们逆水而上,教我们如何放手收入水中去兜鱼。我们却从没有学会。也许那时年纪太小吧。就一直都是摸螃蟹了。我们在这条河里有无穷无尽的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所以暂且将叙述从简吧。

中游即是一段水深适中很平和的河流,很适合游泳。山洞里流出的冰冷的水从十米多高的流下,形成瀑布,游泳的时候大家总要去比比胆量,看谁不怕冷,可以在下面站很长的时间。河的中央是一直径大概3,4米的高出水面1米的圆形的小岛,像个莲花宝座一样在水的中央。我们经常爬上这个小岛,做着各种入水的动作叫着童子拜佛等等各种名字从岛上跳入水中。对岸有大片的斜倾的石板,可以爬上去晒太阳。这边有小的沙滩,供我们跳远,或掩埋自己。

下游河流变得很宽,沉积出大片的河中的沙洲草场。上面常放牧着牛群。小时候这里有人钓鱼常常能钓起一米多的大鱼来。

大概四岁时,邻居家大哥哥带我去河边走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在这河边的田埂上,那深深的青草,跳跃的蚂蚱,飞翔的蜻蜓,蝴蝶,逢沟跨沟的感觉,现在都还很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这条河,在我以后的人生中还会给我许许多多的东西。

旧幼儿园里有一艘木制的大船,四角吊在铁链上,可以爬进去,其他人来荡。因为我们很小幼儿园就搬到了新址,对大船印象不太深,但似乎总在我心里占一个很浪漫神秘的位置。也许小孩的浪漫神秘就是这么开启的吧。

幼儿园里有个别的老师很凶,动不动就吼人,罚站,大家都很怕。但有一个白发的郝老师,很会讲故事。每次她讲故事时,屋子里都围满了幼儿园所有的小孩,大家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郝老师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让我看看,今天有什么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孙悟空西游记小兵张嘎的故事。我在文学上的最早的启蒙可能就是这里开始的吧。那些绘声绘色精彩动人的故事在我的幼年给了我太多的故事的绚丽的色彩,也许是在那个时候,我的世界就被渲染成彩色缤纷的世界,文学,人生的浪漫情怀全在那里撒下种子。即使小学里那么多年的无趣的语文课堂也没能将其掩杀。这是我一生都十分感激的一位老师。

单位的中心是一个绿色草坪的球场。夏天里这里有许多的蜻蜓,翻飞的蝴蝶和跳跃的蚂蚱蝗虫。蜻蜓有许多种,飞的最高的成群的黄辣椒,下面的红辣椒都是男孩们追逐捕捉的至宝。(在河边还有很大的漂亮的大头蜻蜓,和很小的飞得很慢的黑蜻蜓)。蝴蝶则有不少惨招这些仍带有不少残酷喜欢对自然施加些武力的男孩的毒手。春天里大家在草坪上一字排开放风筝。邻居家大哥哥给做的线轴,风来的时候可以很快的拼命的放线,让风筝很快的飞到有风的高空。风小时又可以即时的收线。风筝可以飞到很远很远,如一颗米粒般大小。躺在草地上,看着在蓝天白云里飘着的风筝,很是享受。有时还发个电报上去。

草坪上有石狮,有黄土坡。石狮是我们经常聚集聊天的地方。黄土坡是我们上演攻坚战的地方。攻方从下往上攀登。在上面的守方往下滚黄土块。我们在草坪上编绊马索,练鲤鱼打挺,搭棚屋,烧篝火。当然还有大了以后在这里踢足球,看单位里大人们的球赛。这片草坪是我们的一个乐园。夏天里这里开满了白花,走在这草丛中,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绿色,铺满了白花。

印象里各种虫子和植物的名字我都是跟其他小朋友学的。我们家不太教这个。我爸妈这方面恐怕知道的也不多。但有些小朋友就知道的很多,所以什么吸血虫之类的都是从其他孩子那里听来的。单位里大孩小孩都在一起玩,我们的父母又来自五湖四海,总是能学到许多很丰富的东西。

我们在楼下的花园里种花,有些人家种花很有经验的,就会经常教教我们,或者跟着他们一起捣鼓。还有捏泥人,小孩捏的比较简单,大点的姐姐们就捏的很复杂,唯美,成为我们仰望的一个目标。我记得那时自己做了个坐在座椅上打坐的和尚,还打了腊,存放了很长时间。有的小孩喜欢玩蚂蚁,大家就跟着一起玩。让蚂蚁打架,还分成中国队,日本队。给蚂蚁灌毒药(也就是仙人掌汁吧)。对蚂蚁洞玩水淹七军,火烧藤甲兵。还有更残忍的。很多时候回想起来,真是很难想象男孩小时候会那么残忍。包括男孩之间的相互打斗,都是身体生长,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吧。在幼儿园里,也是跟着大孩学怎么画飞机,轮船。怎么叠纸飞机,怎么斗鸡。

我的童年是非常精彩非常五光十色的童年。在那里长大的,都会对那里充满了怀念,经常的想要回去看看。

接触死亡

6岁的时候,在河边目睹了一位小朋友的溺水死亡,对自己的震动很大。那天在幼儿园里,和晚上看电影,都不停的心里在想这个事情。人死了后会怎么样? 我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不能够再去捉蜻蜓,放风筝了。死亡,实在是件可怕的事情,但又似乎是必须面对的事实。而大人们却总说人老了就不怕死了。我看着他们的生活,心里想,可能是他们的生活没有我们这些小孩的生活这么精彩了吧。捉蜻蜓,放风筝,也许玩了很多遍以后,也会没有那么好玩了吧。那人是不是应该有新的世界可以玩?是不是应该让自己不断的成长才可以在新的世界里继续的像小孩一样的玩?这个死亡的问题,恐怕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不时会泛起的问题。大了些以后注意到单位里的大人们过了30岁就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了,都是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同样的生活,心里想也难怪你们不怕死了,你们活着已经很没趣了啊。

上学

终于上了学。对学校是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的。很多规矩。不过我们的子校还好,一年级每天一般只有两节课。上午上两三个小时就没课了。放了学,还是和以前一样在外面玩。下午还经常回幼儿园逗里面的小孩子玩。不过从大人的话语中,大概也知道上学后学习是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吧,关乎自己以后的人生,所以就是不喜欢学校,也还是知道自己要暂时忍受着。

那时候寒暑假去我爸办公室玩,看他们大人都在看报纸(爸妈后来说他们做实验我们看不到的),心里想,大人多好,上班还可以看报纸。不象我们还每天要做作业,要考试。那时就盼着某天可以终于不用上学不用考试。后来在美国研究生毕业,终于完成人生最后一次考试后,太兴奋了,邀请朋友隆重的庆祝了一番。

入学前有入学考试,那时自己已经会写不少字了。也不知道怎么学会的。幼儿园好像也没有什么正式的识字课。好像在家里妈妈会有时教教吧。一年级里学拼音。拼音学会后就发现自己很多字都可以看了,后面的课文自己按拼音都可以看懂,所以后面的字词的学习老师的作用似乎并不大。那时候很喜欢阅读文字。就是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纸片上有字,也喜欢读读看。

一年级刚入学时,妈还稍管一下我们的学习。就是每天晚上必须学习一两个小时吧。其实一年级每天也没有多少课,看一会就复习完了。剩下的时间没办法,就躺在床上叽里呱啦的念。那时周六上午是要上班上课的。所以周六下午必须在家做作业复习。周日上午还要在家里复习。一开始,没这些习惯还是比较困难,想到外面去玩。后来习惯了就好了。所以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基础一直都很牢很稳。我现在反思这样的习惯到底起到了什么用?没有可不可以?我自己从小就是自我观察和反思比较强的,所以我觉得没有这样的习惯似乎也不会影响我的反思能力,或者我自己以后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发展出来定期反思的习惯吧,就像我在大学里主动意识到并开始的一样。不过养成这样的习惯,我觉得至少在以学校学习主导的情况下,可以保证一直是有足够的时间来一步步打好基础的吧。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拿了双百,妈很高兴,破天荒的给我买了巧克力。这对儿童当然是很大的鼓励,可能心里也会觉得学习好还不错,可以继续下去。这是有些迎合外在的标准而非感觉自己内心的需要了。不过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如此的精彩和五光十色,足以让我去紧紧抓住自己的人生了。

我们子校的老师也都是单位里的职工。和父母都认识,所以老师基本都是像教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教这些学生。像教数学的老师是很认真关心学生的,教小学的数学就是真的是手把手教你算数的样子。而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家庭环境和单位环境的因素吧,在那个年纪我们中的很多对于数学还是有相当的兴趣和基础的。所以学习过程基本还是愉悦的。有些小孩可能不太管得住自己,玩得太多了,成绩会稍差些。但总体上都还是可以的。我们子校毕业的学生,在市里上学,成绩都很好,思维能力也强,是很受市里老师的欢迎的。

我自己家里也是理工背景,家里书架上都是理工方面的书。我哥对理工是绝对的兴趣,自己很小就买了很多数学天文等方面的书。我则恐怕是由于小时候听郝老师故事的影响吧,心里总是觉得世界是缤纷多彩的,更关注的是文学和人文的世界。数学方面,我倒是都能钻的进去,愿意想难的问题。但是如果旁边摆本文学的书,我肯定首先拿起来的是文学的书。所以我很小就把我哥的语文书全部都看完了(我哥比我大了5个年级)。语文书看完了,又把他的数学书天文书看完了。

小时候虽然没怎么看过大部的原著,但儿童书籍是看得很多的,小人书,连环画,故事会,奥秘等各种杂志,小朋友们经常会聚在一起交换着书看。初中时大家还聚一起看了通宵的杂志,互相的分享故事。

小学里其实玩的时间也很多,暑假里经常都是玩到天黑才回家。所以学习上只要有好的习惯,都花不了多少的时间。每年还是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专注的玩一些东西。比如打乒乓球,就连续的玩了有几年,几乎天天都在打,下课铃一响就冲出教室,上课铃响了以后又跑回教室,中午也在学校打。后来又滑旱冰,骑单车等等。夏天里还可以游泳,钓鱼,钓螃蟹。周围都是高山。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喜欢去春游。大些以后就喜欢几个人或独自去爬那些高山,去体会一下自我,去换个视角,从上面看下来的那种感觉,也是影响我一生的感觉。还有几个人走很远的路去寻找小溪的源头,一路的变化的风景,探险的感觉,都是影响一生的。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中学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上这个课那个课,学到了什么?他们不曾在夏天站在河里,脚边是水草和各种的虫子在游走,太阳照在头上,就你一个人在那里,耳边是大自然里的各种声音,盯着水面,静静的等着鱼儿上钩。整个人都连着各种的声音,和这天地间的万物都融在了一起。拥有过那样的世界,面对成人的社会也会从容很多啊。才有可能象王小波说的,用一片童心去思考。

单位里总是很多小孩在一起玩耍,打游击,打弹弓,互有攻防,有合作,爬很高的烟囱,翻墙,在墙上跑,滑旱冰去很远的地方。大家早上晨跑5点就起床了,跑出很远的地方。回来时在桥上看日出。踢足球,大孩小孩一起踢,和大人们一起踢。夏天里在楼下,在树下,聚着灯光听大人们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阅历和感触,听到许多的大人们如何回看自己人生的。至今仍然记得大人们说自己最早能想起的事情是自己6岁时候的事情。心里想我还能想起很久以前的事情呢,以后可别忘了。我总觉得这些才是学习,才是人生需要的学习。

学校里的活动比较丰富,单位里也很多多才多艺的家长,经常的有艺术展,书画展,体育活动的器材很丰富。寒暑假去我爸办公室还可以玩电脑打游戏等。

有这样丰富美丽的环境,许多一起玩耍成长的伙伴,学校里的老师都比较负责,学习任务也不重,还是有很多玩耍的时间,所有年龄的人都在一起。这样的环境,就是我的瑟谷学校。缺乏的是瑟谷学校里那样的学生参与共同管理的机制。我们只在一年级的时候在老师带领下办过自己的图书角,捡废铜烂铁卖废品支援灾区有过比较多的参与。但有这样的空间去反思自己的环境参与改变自己的环境,对于我的意义确实非常大的。

对学校的反思

从一开始上学,就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这样不自由的氛围。以后则是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学校的不合理,浪费我的时间。小学三年级暑假里看过去学过的地理自然等教科书,发现虽然当时考试的时候都记得,现在已经很多都不记得了。而自己觉得其实其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挺有用的,应该记住才是。心想上课的时候考试的时候记那么细有什么用呢?很多你都是要忘记的。只要记住自己认为该记住的就可以了。所以以后每学期开学前我会大概看看课本,自己决定一下这本书里我觉得哪些是我认为我应该掌握的,我保证学期结束后,这些都掌握了就可以了。至于考试,考试前稍微做些准备,记得多些就是,针对考试的形式稍微准备下。这样学起来倒真是轻松很多,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也学到了,考试成绩也没拉下。

初一时,终于有了个新的语文老师,在这以前的五年,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反复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一天老师发现一个同学桌上有本教师参考书,而我们都知道老师上课讲的和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位老师真是气急败坏了。但是这位初一的语文老师原来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应该是真的喜欢文学,看书看得不少的。他很会去反思学校语文教育的问题,会去用各种方法去带动我们去自己探索文学和写作。他这样主动的诘问和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这位初一的语文老师后来去了市电台做记者。后来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也是一样的非常爱好文学,善于反思中学语文教育。关于这两位老师,详见博文几位老师

中学里的考试学习

自己在小学阶段一直成绩都很前面。小学二年级印象里稍有波折,因为五年制改六年制,有半年整一个学期都在学以前上过的课,太没劲了,就真不想看书了。还有六年级时,都是在复习以前的东西。觉得挺没劲。男生几乎没有一个学习的。最后小学升学考前面五名全部是女生。以前经常第一第二的我和另一个男生只排在了第六第七。初中以后,老师抓的紧,自己也有些警醒,大人都说中学要紧些了,所以心里也努力了些。所以成绩马上又上来了。

初二去市里插班。一学期要交400元插班费,但是如果考到年级第一名就可以全免插班费,第二名只能免一半。家里送我们去插班很不容易,为了给家里省下这个钱,自己就要求自己一定要考到年级第一名。一般来说,考第一名并不难,但要保证考第一名,难度就会大很多。以前虽然我成绩都很好,但对成绩一直还是比较淡然,期末考以后其他人都去问老师成绩,我却从来不问。但去市里插班后,期末考试后我就比较关心这个成绩考了多少。我一起插班的同学还说怎么你以前从来都不去问成绩的现在怎么等不住了。

总算三个学期都是第一名。初三下不用争第一了。一下子感觉自己可以轻松了。另外又是重复的复习准备中考,自己心里也很讨厌这样的重复复习。自己数理化参加竞赛多次,都弄的很熟练,所以初三下自己基本上不学习了,就帮着同学们复习。中考也就考了个年级第三。

初中毕业后是三个月的暑假。我躺在被窝里看了3个月的武侠小说,眼睛看坏了,身体也看坏了。上高中后就一直生病。另外对自己控制了这么久,也似乎不想再控制自己了。或者是还是受城里人的世俗气的影响,多少有些变懒了? 上课倒是听课90%的内容都没有任何问题,看书也是自己看看就能看懂。但是有些小的一时没弄明白的,以前自己会再看看书,或做点题把它弄清楚,但那时就都放着不管了,跑去踢球看武侠,时间长了积累下来问题就很多。基本上一学期放学后就没怎么看过书。结果一下子成绩跌倒了班上18名,年级100多名去了,还挂了一门。高一下就开始拼命的回追。那是挺痛苦的过程,自己也一下对很多差生的感受有了亲身的体验。自己以前一直基础很好,学习考得是慢慢积累出来的经验和养成的习惯,一下子掉下来想很快的赶上去,就逼着自己去对学习有更理性的认识,有方法上的认识,这段时间我把它叫做大脑的革命。很快成绩回到了年级第一名。到了高三,我旧病复发,住校后又开始踢球看小说。高三上下来摸底考试,结果又跑到班上20名,年级100多名去。高三下又使劲赶,大脑的第二次革命。不过这时候大家都在拼命学习了,而且对高考这样的考试,很多拼的就是基础的扎实,我高中这样折腾了两次,基础肯定不如那些一直稳打稳扎的。成绩上升很快,但是到了年级10名左右就进入了一段平台期。只到了最后又开始进入爆发期,但时间已经不够了。最后自己一直想上的清华也没敢报,怕上不了好的专业。自己也绝不想落了第一志愿以后再复读一年,我很怕重复的东西反复在那看。所以觉得选差点的学校选个好专业也不错,虽然最后考出来我的成绩可以稳上清华,班上比我成绩差的都上了,而且专业还不错。这也是我中学里比较后悔的事情,仿佛自己把自己的未来给玩掉了。中学的老师都绝不相信我没能上清华北大。所以后来一直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清醒,要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反观中学阶段,其实除了学校学习,学到的东西真少。是相当枯燥的几年。这个阶段,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其实高中的叛逆恐怕和这个也有关系,就是没有什么正面的成长,学生除了学习似乎就没有其他值得去做去探索的东西了。所以有时间就只想到去踢球看武侠小说,消磨时间。

大学,终于可以自由学习了

到大学里,自己知道是这是自从上学以来第一次可以真的自由的学习了,非常珍惜这样的时间。自己心里明白,整个中学阶段,因为高考的原因,牺牲了很多自己应该去继续进行生命中的探索的时间,本来是人生成长的第二阶段的 (见文章人生的三个发展阶段),但却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这个阶段的成长,高中毕业时仍然对社会一无所知。所以上大学时,我知道自己终于忍过来了,终于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的学习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疯狂的恶补中学阶段拉下的学习。

在 大学里我学得很疯狂,充分的利用所有的时间和资源。所学到的东西只有5%是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其他的都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听各种讲座和校外社会实践获得 的。通过广泛的阅读,才吸收到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百年前的知识分子们对我们文化的反思,他们的探索实践,文革的历史,80,90年代 的摇滚乐中的精神养料。知道了顾准,陈寅恪等我们的教科书上读不到的人物,发现了南方周末等真正富有信息,有深度思考的报纸。通过在社会上做销售等社会实 践,才学会如何去做判断,如何摆脱一直以来被学校灌输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原则,如何去追求价值。

这些成长的过程,对于瑟谷的学生来说,应该是自然的,在18岁以前就完成了吧。我们只有在熬过高考以后在大学里通过疯狂的恶补去完成。关于这个阶段的成长,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在大学里的成长历程,到这里就点到为止。

同 时在大学阶段,也经历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两个时期。一个是军训。一个是读文革的历史。军训里表面上讲光荣讲纪律毫无对个人的尊重,背地里都是请客吃饭,奖 项都是幕后搞定。读文革历史,把图书馆里所有讲文革的书都看完了。以前自己的人生都是绚丽多彩的,对人也有相当的信任,实在无法相信人可以做出那样的事情 出来,而做出那样的事情的人就是我身边的这些人,他们并不因为文革过去了就消失了,同样的文化,同样的土壤一样的传承了下来,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 是所谓的童真的丧失吧,西方喜欢讲的 lost of innocence. 但也许是小时候的五光十色的童年,我始终还是相信即使如此,世界仍然是绚丽多彩的。人有那样的异化,很悲剧,很悲惨,但我们也可以去一点点找到异化的原因 和过程,去努力的改变那个土壤。而依据我自己的成长的经验,在学校里的体验,我知道这许多的异化,和学校有关。

自己从小一起玩的好朋友, 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没能上大学。我和他们一起玩大,我知道他们也很聪明。如果能上大学,我相信他们一样可以完成大学里的学习,一样可以毕业。这样他们不会 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受到那么多的局限,不能去做很多其他的工作。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这些限制,应该能够给这个社会更多的贡献。那么高考这样一个选 择过滤机制,是否合理?


大学里的考试

我因为来自于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还没有沿海省份的考生那样 大的应试的压力。大学里同学们说他们高考前做了几百套模拟考试。我心想,我好像10套都没做到吧。做这么多套干嘛?基本各方面的题做过不就行了吗?后来考 GRE,跟着大家报了新东方。来北京上新东方,见识到了新东方和这些考生的变态。他们说你把历届考题做10遍以上,你就是做晕了,上了考场一样能答题。新 东方的名气,让我盲目的相信了他们的方法。结果考下来反而远远不如我上新东方前自己模拟考的成绩。这种应试的方法从来就不适合我。我的学习,从来都是以能 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只是考前会稍微兼顾一下考试的形式,稍微多记一些。从来没有完全的为考试而考试。考GRE之前的托福考试,我就是按提高真实英语水平的 方法来准备的,成绩也相当不错。后来考研,我仍是决定一定要用自己的方法。当时时间很紧张,我需要申请国外的研究生院,又要找工作,同时准备考研。这三件 事情,任一件事情,就够一个学生忙一学期了。但我三件事情必须同时做。所以准备考研的时间很少,再次动员大脑的革命,史称第三次大脑革命。这里不详细讲 了,可以看看考研小结这 篇文章。英语从12月份以后才开始准备(不过平时去英语角和老外说英语是从没有停过),每天晚上就只花半小时时间看看过去的题型,熟悉一下考试的形式即 可。就这样考了相当高的分数。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大学几年里对人文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非常丰富,思维很灵活,学习起理工来,也变的很灵活,很快就能掌握要 领,会用各种方法灵活的去获得突破。后来我申请到了国外的学校,找到了工作,也考上了研,连毕业设计也是优秀。这里既然讲到考试,多说两句。我是到了美国 专业换成计算机科学后,才真正实现考试基本不用复习,只是考前1小时稍微过一遍即可。靠的都是平时大量的自学式的阅读和做很多的项目。另外换专业以后,也 再也没有以前一晚上盯着书本连一页也看不完的情况,反而是每天忙得上厕所都没有时间。再也没有什么时间管理的问题。当我给那些所谓的农民工教学,了解到他 们各种的时间管理上的问题,我很能理解他们。

教育和瑟谷

后来去美国,在seminar里看到美国 人激情四射,口沫横飞的讲着自己做的事情,深感到自己需要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否则无法和这些深爱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美国佬竞争。(后来读胡适在美国 的求学,也有这么一段经历,就是发现美国人如何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认识到自己必须改变。所幸在美国这个社会,很支持个人对自己爱好的追求(中小学这方 面比较差),所以换专业还是比较容易的。)当时明确自己真的要去追逐自己的兴趣了,非常的兴奋。我一直对于软件编程非常爱好,去美国后看到美国电子商务的 发达对于人的生活的改变(十几年前美国的电子商务比现在中国的电子商务还要发达),自然想到我一直想要去改变的教育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所 以一下子明白这就是我一生的事业,值得我同样的激情四射,口沫横飞的去追求的事业。

我自选择互联网教育(elearning)作为我终生 的事业起,就是把实现生活中的学习,改变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现状作为我的目标。可惜后来做elearning研究,看遍了工业界和学术界所有的 研究和开发,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简单的把现实中的学校课堂往网上搬,而不是对学习对教育做根本的思考,去重新思考互联网下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 习,互联网如何帮助我们去实现真正的学习,不要再让低效的不合理的学校课堂学习浪费人的生命,并阻断许多人的生命发展的机会。

对工业界和 学术界的elearning研发极度失望后,转而去看美国民间的实践,认识了John Taylor Gatto和瑟谷学校(Sudbury Valley School),很欣喜的看到他们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瑟谷学校当时三十多年(现在则有四十多年了)的经验,已经证实现有的学校课程设置完全是没有 必要的。民间对学习教育有真正的理解。但这些民间的理解和实践并不为主流媒体所关注。而教育学院里的教育专家们缺乏学习经验,连什么是学习都弄不清楚,闭 门造车,何谈教育?工业界和学术界的elearning研发被这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们就这样误导了十多年。这十多年里,我看到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终 于在这几年我们看到草根的可汗学院的兴起,富有颠覆式的翻转课堂,以及认识到生存危机不得不做出改变的coursra这样的大型网络课堂。但这些离真正的 生活中的学习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

瑟谷学校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0593931/) 对于我总是很亲切。看到里面的孩子们的玩耍的状态,就很容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和他们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从来都很忙碌,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愿意投入 时间,始终认为社会环境的改变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从来都对自己很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学会任何事情。同样的五光十色的童年,同样的不 相信传统学校教育是人所需要的。给很多人推荐瑟谷学校,他们总是将信将疑,或者口头相信,心里很多怀疑,或者连自己都不明了的在很深处的不确信,就像那些 把孩子送入瑟谷后不久承受不了孩子成天钓鱼要把孩子撤走的家长们一样。而我深知,瑟谷模式是对儿童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儿童需要有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自 由的很多人一起玩,而瑟谷又是一个当你想学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学到东西的地方。对于成人,则整个社会就可以是我们的瑟谷。我们要让自学变得更容易一些,让每 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去更好的玩。

瑟谷,在过去,在未来,也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之中。瑟谷是梦境,是憧憬,也是似幻似真的生活中的真实。

此条目发表在selflearning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七 × 6 =